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文化纠错系列丛书: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礼仪

書城自編碼: 1852014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地域文化
作者: 于兴兴
國際書號(ISBN): 9787506816403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0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170/193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19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饲渊
《 饲渊 》

售價:NT$ 223.0
现金为王:把利润留下来,把成本降下去
《 现金为王:把利润留下来,把成本降下去 》

售價:NT$ 386.0
经纬度丛书·巴勒斯坦人的故事:流亡者的悲情、绝望与抗争
《 经纬度丛书·巴勒斯坦人的故事:流亡者的悲情、绝望与抗争 》

售價:NT$ 493.0
改变世界的哲学家们
《 改变世界的哲学家们 》

售價:NT$ 493.0
将军
《 将军 》

售價:NT$ 269.0
墓志的生成及其在唐代的衍变研究
《 墓志的生成及其在唐代的衍变研究 》

售價:NT$ 549.0
理解中国经济:在大变局中读懂新机遇
《 理解中国经济:在大变局中读懂新机遇 》

售價:NT$ 252.0
饥饿与国家:苏丹的饥荒、奴隶制和权力(1883~1956)
《 饥饿与国家:苏丹的饥荒、奴隶制和权力(1883~1956) 》

售價:NT$ 386.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35
《 旧影潮州(精装) 》
+

NT$ 315
《 老广新游之广府童谣 》
+

NT$ 326
《 美国总统是怎么选出来的(一本书看懂美国大选,了解美国总统的产生过程,懂得美国为何如此强大!赞美美国的要读它--你的赞美将更加有理有据;批判美国的更要读它--你的批判将更加火力十足!) 》
+

NT$ 304
《 台湾的台(400年纯台湾本土事件,讲述“兄弟”自己的家常事:小事,大事,好事,坏事……) 》
+

NT$ 304
《 读历史,你伤不起 》
編輯推薦:
西方文化个性异彩纷呈,本书带领读者了解西方礼仪文化内涵,拓宽文化视野,从言语、举止、用餐、商务活动及寻常生活中,区分中西礼仪的不同。
內容簡介:
东西方文化差异明显,本书从言语举止、饮食、爱情、生活观念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解读,让读者更深刻了解西方文化,有利于何西方人更顺利沟通。
目錄
1言语的背后是涵养,更有观念
 说称呼:直呼其名不礼貌吗
 说告别: 送到门口就分手不受欢迎真纳闷
 说介绍:介绍别人用名字还是用头衔
 说敬称和谦称:使用谦称不当会使机遇擦肩而过
 说谦辞:谦虚是必要还是不诚实
 说脱帽礼:帽子要不要摘下来
 说闲聊:闲聊中哪些不能问
 说赞美和反应:赞美的作用在哪里
 说招呼:外国人打招呼明知故问为哪般
 说致谢:频繁致谢太见外吗
2交往的举止是礼貌,更是礼俗
 等级观念:西方并不注重等级观念
 电话用语:打电话要怎样说话
 对待法律的态度:情大还是法大
 目光接触:盯着对方看不礼貌
 说拜访:不同国家见面礼仪也不同
 说对女性的态度:对女性尊敬该怎样做
 说赴宴:赴宴不是小事情
 说欢乐:东西方欢乐文化有差异
 说亲情:中国人重亲情还是外国人冷漠
 说收礼:收到礼物要不要马上打开
 说送礼:送小刀给俄罗斯人,俄罗斯人会生气
 说微笑:对别人微笑不都是受欢迎
 说握手:什么时候该握手
 说姓名:外国人的名字是名在前还是姓在前
 说隐私:外国人重视隐私
 说约会:约会还要预定
 说着装:穿着也是一种礼仪
 说做客:做客的时候是否可以抽烟
 谈尊老爱幼:不给老人让座就不尊重老人吗
 戏院和音乐厅礼仪:在戏院里应该怎么做
 注意形象:形象也是对别人尊重
3无声的语言,丰富的蕴味
 说表情:目光的交流是最重要的
 说接触:人需要触摸吗
 说距离:同性手拉手就是同性恋吗
 说手势:点头是否都表示“是”
 说姿态:此时无声胜有声
4餐桌上的文化品味
 不同国家菜式有讲究
 参加宴会时应该怎样打扮自己
 吃西餐时不必喝酒
 何时开始用餐
 进餐速度太快不利于身体健康
 “牢丸”“扁食”皆为饺子
 外国人“吃什么”、“喝什么”有讲究
 外国人喝咖啡有讲究
 外国人停餐方式也有讲究
 外国人饮食气氛有讲究
 为别人夹菜很恶心
 西方人的小费礼仪
 西方宴会中忌喧哗
 宴会礼仪知多少
 宴会上的水果
 应怎样拒绝邀请
 怎样使用餐巾
 中西餐具面面观
 中西茶道有别
 中西方喝酒的不同方法
 中西方酒与菜的搭配也不同
 中西方饮食文化反差大
 中西方用餐礼仪的差异
 中西喝汤的方法有差异
 中西请客付账有差异
 中西上菜次序之不同
 中西食物搭配观不同
 中西饮食方式有差异
 祝酒有技巧
 座次: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5爱的天堂,到达的路径不一
 并非所有的西方婚礼都铺张
 穿什么衣服参加婚礼
 服装:婚纱并非都是白色
 戒指来源于东方
 蜜月来源于西方
 外国人也闹洞房
 新娘的花束有讲究
 中美婚俗的差异
 中外婚俗习惯有差异
 中西婚礼气氛有差异
 中西婚庆仪式差异
 中西婚宴差异大
6灵魂归处,表达的都是祝福
 丧葬仪式中的异与同
 西方丧礼中也有“迷信”
 中西方不同的丧葬传统
 中西葬礼中服装的差别
7商务细节中的文化个性
 商业场合中的服饰
 早到5分钟才是守时
 中西谈判中的差异
8生活观念,归源文化深处
 说颜色
 白色是否代表不吉
 粉红色是否代表女性
 黑色是否代表神秘
 红色是否代表吉祥
 黄色是否代表富贵
 蓝色是否代表忧郁
 绿色是否代表邪恶
 说教育
 蝉噪林欲静
 教师的作用有多大
 数字吉凶认识不同
 学生作业差别有多少
 中西对待宠物不同
 中西家庭教育不同
 中西消费观念差异
內容試閱
1言语的背后是涵养,更有观念
  说称呼:直呼其名不礼貌吗
 
数年前,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上海,在参观一个社区时,一群幼儿园的孩子们有组织地用英文高声欢呼“热烈欢迎克林顿爷爷”。克林顿微笑示谢,但多少有一点儿迟疑。就在此刻,一个三岁的男孩却直呼“克林顿,克林顿”。倍感亲切的克林顿抱起了这个孩子……
 
国人看到这一幕一定会感到十分诧异,那个三岁的男孩竟敢直呼贵为总统的克林顿的名字,按照中国的礼仪,这显然是大不敬的行为。因为在中国人看来,长幼有序,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同辈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者邻居,往往用“二哥”、“四姐”、“赵叔”、“李大爷”等,以显示对话双方的亲密关系。要是直呼爷爷、奶奶、姥姥、爸爸、妈妈、老师的名字,肯定会被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但奇怪的是,电视镜头告诉我们,克林顿更喜欢的不是那些尊敬地称呼其为克林顿爷爷的小朋友,而是那个“不礼貌”的小男孩。
 
实际上,克林顿的态度恰恰反映了西方人在称呼上的礼仪习俗。与在称呼上过于讲究的中国人相比,西方在称谓上显然更加随意,更加“不拘礼节”。他们所习惯的是对等式的称呼,常常用名字称呼别人(如:Tom,Michael,Linda,Jane等),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某某小姐(如:Mr
Summers, Mrs Howard,Miss
Jones等)。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字称呼。不仅年龄相近的同辈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其中并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家庭成员之间,只要彼此尊重,孩子对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互称姓名或昵称。如可以听到孩子叫年长的人Joe,Ben,Helen等,对于中国“姨公(婆)”、“堂(表)兄弟(姐妹)、”“嫂子”、“弟妹”、“小舅子”、“侄”、“外甥”、
“二哥”、“三姐”、“四婶”、“周大伯”、“师傅”、“警察叔叔”等这些汉语的称呼西方人也往往倾向于用名字相称。老外尤其不喜欢别人用grand?(爷爷奶奶)之类的称呼,因为这样的称呼表明自己老了,上了年纪,而西方人最忌讳的就是“老”。一位德国老太太,就曾抱怨说:“我爱北京,但不喜欢被称为奶奶。”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也是这样的。例如,许多大学生叫老师的名字。老师们对这种做法并不反感,并没有唐突或不礼貌的感觉,也不认为学生不尊重自己或过于随便;他们反而认为学生能这样做,正好说明自己待人友好,平易近人。
  说告别: 送到门口就分手不受欢迎真纳闷
 
一位中国人在一位美国朋友家做客,吃完晚饭后告辞,主人在门口就与客人说“拜拜”了,这位中国客人好生纳闷,自己是不是做错了或说错了什么,不受欢迎呢?
  众所周知,在中国,客人告辞时,在说 Good-bye或“再见”之前,“手续” 繁杂。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常对客人说:“慢走!”
“路上小心点!”
“再见,走好啊!”,如果主人希望表现得更殷勤一些,会陪同客人从楼上走到楼下,甚至把客人送到街尽头,或车站,看着客人上了车,车开走了,主人才转身回去。如果是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更是体贴备至,常说
“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
  然而,这些礼仪在西方未必受欢迎。因为相对于中国人在告别时的复杂程序,西方人要简洁得多。他们在告别时,往往简单一句“拜拜”,“Bye
Bye !”“See you later!”“See you next
time!”“Goodnight!”中国人在告别时的热情,英美人会视为“繁琐”。西方人在告别时的简洁原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时间就是金钱”,在他们看来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因为如果你对一个病人说“多喝水”之类的话,那与指手画脚没什么区别。相反,他们一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同样,当一位美国人在你告别时说:“我会和你保持联系”时,千万别太当真。否则你等了一年多也未见只言片语,便会抱怨他不讲信用。当他说“我会和你保持联系”这句话时,我们必须明白那仅仅是一种告别语,相当于“再见”,说话人并无他意,更没有作任何许诺。
  说介绍:介绍别人用名字还是用头衔
 
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但是这在西方,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当然这也并不是绝对的,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需要注意的是,西方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
 
在社交场合中,如何称呼他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若称呼不妥当则很容易让他人马上产生反感,甚至嫉恨在心久久无法释怀。对于自己已经认识的人多以Mr?
Ms?或Mrs?等加在姓氏之前称呼,如Mr? Chang, Ms? Tsing, Mrs?
Huang等,千万不可以用名代姓。例如:称呼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人们一定称其为华盛顿总统、华盛顿先生,因为这是他的姓。如果称他为乔治先生,保证会震惊全场,因为在美国只有以前的黑奴才会如此称呼主人,这一点我们常常弄不清楚,所以也让別人特别惊讶乃至气愤。当然有时也有例外,例如:对于重要人物最好加上他的头衔,如校长、大使、参议员、教授……,以示尊重,当然也如前述是以头衔之后加上其人之全名或姓氏称呼,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也別接上名字。一般而言有三种人在名片上和头衔上是终身适用的,这三种人是:大使、博士以及公侯伯爵。在称呼他们时一定要加头衔,否则表示十分不敬,甚至视为羞辱,务必谨慎小心。对于不认识之人可以用Mr、
Madam称呼他们,我们国家有不少一见外国人就称为“Sir”,这是不对的。只有对看起来明显十分年长者或是虽不知其姓名但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人士方才适用之,当然面对正在执行公务的官员、警员等也可以“Sir”称呼以表尊敬。而对于女士则一律以Madam称呼之,不论她是否已婚。对于年轻人可以称之为Young
Man,年轻女孩则称为Young Lady,小孩子可以昵称为Kids,较礼貌地称之为Young
Master。在此Master并非主人之意,有点类似汉语中的的“小王子”之类的称呼。
 
在国际交往场合,如想结识朋友,是有一定规矩的,一般应由第三者介绍。如当时不具备这种条件而你又确实想结交某人,你可走到他面前作自我介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介绍完后不可先伸手,也不可以问对方的名字。对方若不作自我介绍,你可道声谢离开,这在西方并不算失礼。在互相介绍时,应用句型“This
is x,and this is
x。”介绍两人认识时,要先把男士给女士,先把年轻的介绍给年老的,先把职位低的介绍给职位高的。如果是同性之间,介绍完毕后应先伸手相握,可以说“很高兴认识你”(Nice
to meet
you!),没有必要说“久仰”或“希望以后常联系”之类的话,在有些国家会将“常联系”理解为有事要相求于你,这样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说敬称和谦称:使用谦称不当会使机遇擦肩而过
 
外国企业刚进入中国时,在应聘的时候,曾经出现过很多尴尬的事情。曾经有一个年轻人到外企中应聘,为了表示谦虚,不狂妄自大,不自觉间使用了一些谦虚的话,例如当别人称赞他时说“过奖了”,当夸奖他时,虽然心中窃喜但嘴上仍然说“没有,没有。”最后,尽管他的条件和成绩是最较优秀的,但是他仍然没有被录取。于是他百思不得其解。在他用于被一家国有企业相中上班以后,才弄明白,原来是文化的差异使他与前一份工作失之交臂:外商们认为他的谦虚是不自信的表现!他们需要的是自信的员工,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保持一份自信乐观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在清楚背后的原因后,他哭笑不得,也感慨万千。
 
汉语有敬称和谦称,而英语没有。英汉社交称谓中还有一个特别的差异,就是敬称与谦称的使用。英语中虽然同样有敬称,但绝少有谦称,因为西方人崇尚平等,提倡自信,对人有礼但绝不过分自谦。而在汉语中谦称与敬称并重,这一文化现象的产生,无疑也源于中国传统礼教。“夫礼者,
自卑而尊”《礼记?典礼》,因而汉语谦称有许多,如:愚、在下、鄙人、不才、小可、晚辈、未学、后生、卑职、下官等等。汉语中不仅有表示自谦的词,而且还有代为亲属谦虚的词,如:小儿、犬子、内子、拙荆、小女、小婿等等。汉语里用敬称直接表示敬意,旧时常用,如尊称:令尊、令堂、令公子、令爱、令千金等又用谦称间接表示恭敬,抬高对方,贬低自己,让对方产生优越感,消除压力。
 
而西方人则崇尚平等,提倡自信,一方面要对别人有礼貌,另一方面要求自己不卑不亢。过分自谦,反而让人觉得你信心不足,是懦弱的表现。所以英语中很少有谦称,相反只有表示上帝的“He”和表示自己的“I”无论在句首句中都是大写。而且中国的这种擅自代为人谦的情况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西方人强调平等的权利,哪怕对子女、父母也将其当作一个独立人的人来看待,并不认为有支配他们的绝对权力。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
 
所以谦虚有时是必要的,因为古人说的好: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骄兵必败……但是要注意,使用谦辞、谦称要注意场合,不该用时千万不要用,特别是在和外国人交往时。有时文化的差异会让你和机遇擦肩而过。
  说谦辞:谦虚是必要还是不诚实
 
中西方由于文化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其中最容易引起误会和笑话的是谦辞的使用。在社交场合中,中国人喜欢使用谦辞,以表示谦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韬光养晦”,而西方人讲究“实事求是”,把别人的赞美当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事,大大方方的接受。于是当西方人遇到中国人时,就容易引起误会了。
 
记得有一个笑话是这样的:一位外国元首来中国访问时,中国一位官员偕夫人一起去迎接。见面后,外国元首表示礼貌说:“您的夫人真美丽!”当翻译官翻译给中国官员时,这位中国官员谦虚地说:“哪里,哪里。”但这位乌龙翻译官给外国元首时竟然翻译为:“Where?Where?”这位元首一脸惊讶,连忙说:“Anywhere,Anywhere?(任何地方都漂亮)”就是在不经意间引起了异常的尴尬。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并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也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一般在社交场合中,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经常会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真的是太虚伪、太不诚实了。
  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No,I don''t think so?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中国人招待客人时,一般都准备了满桌美味佳肴,不断地劝客人享用,自己还谦虚:“没什么菜,吃顿便饭。薄酒一杯,不成敬意。”行动上也多以主人为客人夹菜为礼。西方人会对此大惑不解:明明这么多菜,却说没什么菜,这不是实事求是的行为。而西方人在请客吃饭时,菜肴特别简单,经常以数量不多的蔬菜为可口的上等菜,席间劝客仅仅说:“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 please?”吃喝由客人自便自定。
  说脱帽礼:帽子要不要摘下来
 
中国人出门访友,进客人家门脱帽表示有礼貌;而在墨西哥Mexico的一些地区,进屋脱帽则被视为敌意之举;美国人遇友人向上提一提帽子,然后点头致礼;而意大利男子则要将帽子向下拉一拉,表示敬意……
 
世界各地均流行的一种见面礼,是与对方在见面相互问候和谈话时,将头上的帽子摘下以示敬意。据说这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当时武士为防止敌人袭击,都戴大头盔,甚至盖住自己的面孔。在做客或出使时为了表示友好或表明自己不是敌人,就掀开戴在头上的头盔露出面孔,这样对方也就会以礼相待,不伤害他。还有一种说法,即当武士在同妇女谈话时,为了表示对她的尊重,就摘掉头盔并举在手里,这种习俗演变到后来就成为脱帽礼。另外一种说法就是这个礼节来源于冷兵器时代。当时,作战都要戴头盔,头盔多用铁制,十分笨重。战士到了安全地带,首先是把头盔摘下,以减轻沉重的负担。这种习惯流传下来,就演化成了今天的脱帽礼。
 
时至今日,行脱帽礼已经在美国很罕见了,部分的原因是社交礼仪已没有那么严格了,另有部分原因即人们也不怎么戴帽子了。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男人对女人脱帽行礼还是司空见惯的,不论在室内还是搭电梯,男人们都要脱帽。在1949年,在已知最早的电梯礼仪准则里这么说:不计其数的女人抱怨男人们在人群中行礼时总打到她们的头,因此男人们不要脱帽了。但是在18世纪,人们认为室内戴帽是不礼貌的。男人给女士们打招呼时应该脱帽,接着应该再戴回去。这么做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首先,在大多数的历史中,帽子是所在阶层的标记,也是社会地位的可见标志。戴帽的传统可溯源至古罗马时期,那时,头上的盖饰是社会或政治优越感的标志。其次,要是把帽子抓在手上,拔剑就不方便了。
 
正如头上改上什么标志着某种优越感,则不加盖饰就标志着某种服从了。从中世纪早期以来,脱帽——不论这帽子是布做的还是金属的——都表示服从。这种风俗的原始意义在以下的一些表达中就有所反映,如with
hat in hand,意为“对……膜拜,言听计从,尽极承欢”;I take my hat off to him?
意为“我对他表达仰慕之意”。
 
因此脱帽礼随着时代的变化也逐渐变化着。无论最初的时候脱帽的礼仪是怎样的,在今天我们只能以现代的礼仪来对待。而这种礼仪在不同的国家也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我们只需要按照这个国家的传统来做,遵守他们的礼仪就可以了
  说闲聊:闲聊中哪些不能问
  记得在刚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有这样一篇英文对话:
  ——您的名字叫什么?
  ——我的名字叫布朗?格林。
  ——您的年龄多大了?
  ——这是个秘密。
 
这篇文章说明了中西方在交际方面的差异。这个问话的一定是一个中国人,因为只有中国人才对别人的年龄问得这么理所当然,而这个回答的人一定是一个西方人,因为在西方人的眼中,年龄是一个禁忌。
 
东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但在交往的观念、交往的方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别。如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人际交往中饱含热情,问寒问暖,似乎没有什么可保留的,对于了解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子女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但是在西方国家中,特别重视对方的隐私权,而且个人隐私无所不包,种种我们认为非常平常的东西,在他们看来也是问不得的。西方个人隐私主要包括:个人状况年龄、工作、收入、婚姻、子女等、政治观念支持或反对何种党派、宗教信仰信仰什么宗教、个人行为动向去何种地方,与谁交往、通信等等。凡是涉及个人隐私的其他人都不能直接过问。
 
在日常生活中,西方人一般不愿意干涉别人的私生活和个人隐私,也不愿意被别人干涉。比如,中国人会直接询问别人所买物品的价格。因为在中国人看来,物品的贵贱只是表示该物品的质量。而在西方人眼里,如果你直接询问别人所购物品的价格,就可能是探问对方的经济条件,因此,这也是西方人的隐私,属于不宜直接询问的问题。如果你想了解该物品的价格,只能委婉地夸耀、赞赏该物品,而这样的情况下西方人一般也只告诉你该物品的贵或贱,一般不会告诉你准确价格。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总是随便问一句“上哪儿去?”,虽然这只是招呼的一种形式,不一定想要你的准确回答,但在西方然严重确实不可接受的。例如在美国,你如果问朋友上哪儿去,则可能会使对方尴尬,因为这也属于对方的隐私,是你不该过问的。
 
因此,在这些差异之下,在和外国人交际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用语。在和外国人聊天时,要注意语言文明、语气诚恳、语调柔和、语速适中、吐字清晰;称呼要多用尊称、敬称,少用爱称、昵称、别称、尽量不要直呼其名,交谈内容也要使对方感到自豪、愉快、擅长和感兴趣,还有需要注意的是要格调高雅、欢快轻松,不要涉及对方自身弱点与短处、个人隐私、庸俗下流和怪力乱神之类的东西及小道消息。发问要适时,而且要多谈大家,少谈自己,在交谈中自吹自擂、说个没完、无事不晓、语言刻薄、逢人诉苦、不言不语都是不受欢迎的。谈话时要有礼有节,尽心倾听,有问必答,不要轻易打断别人谈话或随便走开,更不能面带倦容、打哈欠、看手表。在谈话时还要注意“男女有别”,男子不要加入女士圈内的议论,与异性谈话要简短、谦让,争论有节制,不要随意开玩笑。我们平常在路遇熟人时的寒暄:“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 do you
do!”“Nice day,isn''t it?”
  说赞美和反应:赞美的作用在哪里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面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时应该表示谦虚。如:
  ——您的英语讲得真好。
  ——哪里,哪里,一点也不行。
  ——菜做得很好吃。
  ——过奖,过奖,做得不好,请原谅。
  西方人从来不过分谦虚,在面对恭维时一般表示谢意,表现出一种自强自信的信念。如: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
  ——Thank you?
  ——It''s a wonderful dish!
  ——I am glad you like it?
 
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如“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以表接受。所以,我们应当注意,当说英语的人称赞你时,千万不要回答:“No, I don''t think
so?”这种回答在西方人看来是不礼貌的,甚至是虚伪的。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现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为那是她父母给的而不是她自身努力的结果。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
  A:You look so beautiful today!
  B: Thank you?
 
一位中国女士到北欧某国做访问学者,周末到当地教授家中做客。一进屋,问候之后,看到了教授5岁的小女儿。这孩子满头金发,眼珠如同纯蓝的宝石一样顾盼生辉,极其美丽。她还带去了中国礼物,小女孩也非常有礼貌地微笑道谢。她表示爱怜地抚摸着女孩的头发说:你长得这么漂亮,真可爱!结果出人意料的是,那位教授等女儿走了之后,严肃地对她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她道歉!她大吃一惊,急忙解释说:我是一番好意,夸奖她,还送了礼物,伤害二字,从何谈起?教授说:“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而漂亮这件事,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根本没有关系。你夸奖了她,孩子很小,不会分辨,她就会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且一旦认为天生的美丽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她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这就造成了误区。而且,你未经她的允许,就抚摸她的头,这使她以为一个陌生人可以不经她同意随意抚摸她的身体,这也是不良引导。不过你不要这样沮丧,你还有机会可以弥补。有一点,你是可以夸奖她的,这就是她的微笑和有礼貌,这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请你为你刚才的夸奖道歉。”教授就这样结束了她的话。后来这位中国女士就很正式地向教授的小女儿道了歉,同时表扬了她的礼貌。
 
这个故事就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闹出的礼仪上的笑话。因此我们再去西方朋友家做客时,应该注意这些细节,以免自己的好心引起别人的误解,也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说招呼:外国人打招呼明知故问为哪般
  电影《北京人在纽约》中有这样一幕:
 
有一天,刚到美国不久的北京音乐家王起明遇到了一位美国朋友,两人热情地寒暄起来:“你好,王起明,近来还好吗?”“还不错,谢谢。你呢?”“很好。今天天气很好!”
“是的,可惜我得上班去。”……第二天,王起明再次遇到了这位美国朋友,他的招呼开场白又是“今天天气真不错啊!”这下王起明纳闷了,为什么美国人见面打招呼总是从谈论天气开始,难道就不能换个话题开始吗?在中国,人们见面最习惯的招呼就是:您吃过了吗?您上哪去?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
  显然,尽管两人是朋友,王起明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误解了美国朋友的招呼礼节。英美人见面时如果是上午则说:Good
morning?下午则说:Good afternoon, 在傍晚就说:Good evening? 如果与熟人打招呼则说:How are
you? 或How?s life? 如果是与较熟的人或朋友打招呼则说:Hello,
或Hi。如果用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常说的“Have you eaten?”去问候英美人,就会引起对方的误解,因为“Have you
eaten?”在英语里不是打招呼用语,而是“an invitation”即“邀请对方去吃饭”。如果见到英美人时说:“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会很不高兴。因为“Where are you going?”对英美人来说则是“an intervention
of
private”,“干涉别人的私事。”在英语文化中,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谈论天气显然不存在干涉他人隐私这一问题,因此,英美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如“It?s
raining hard,isn?t it?” “It?s fine,isn?t it?” “Your dress is so
nice!”等等。
  说致谢:频繁致谢太见外吗
  初到西方国家的中国人最常听到的一个词可能就是:“谢谢!”
  当妻子为丈夫倒一杯水,丈夫会说:谢谢!
  同样,当丈夫给妻子搬好椅子,请她就座,妻子会说:谢谢!
  当朋友给对方挂电话,谈话结束时,对方会说:谢谢!
  在餐馆里,离开时客人对老板说:谢谢!老板同样会对客人说:谢谢!
  你付了账,收款员会对你说:谢谢!
  听到对方对自己的赞美或恭维,你要说:谢谢!
  接收到别人送的礼品,一般是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欣然向对方说:谢谢!
  别人应邀参加了你的宴请,你要说:谢谢!
 
如果说朋友、同事之间帮个忙说声谢谢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为什么最亲密的爱人之间也这么见外呢?在中国,人们更经常看到的是“一切尽在不言中”!即使是在接受比较大的帮助时,中国人遵循的原则也常常是“大恩不言谢”!尤其在父母子女间,夫妻间,兄弟姐妹间,以及亲朋好友之间,更少说客气话
“谢谢!”。如果在家里以及亲朋好友之间不断地道谢,中国人听起来会很怪,反而觉得相互之间有了距离,有点见外,甚至是关系开始疏远的征兆。
 
然而“说谢谢”却是西方人最常见的礼仪习惯。在以个体主义为导向的西方文化里,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从经济上的资助等大事到准备一桌美餐,送上一瓶饮料,借块橡皮擦,问个路,传个话,找钱,叫人来接电话,总之,只要接受哪怕是举手之劳的一丁点的帮助都会说“谢谢”。“Thank
you?”在西方文化中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礼貌用语之一,这两个字可以说一天到晚都挂在他们的嘴边,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甚至夫妻之间等关系密切的成员之间也不例外。在西方人看来,不说这些客气话就有些失礼,对别人不够尊重。因此,如果你到了国外,不妨学着对帮过你的任何人说声“谢谢!”
  2交往的举止是礼貌,更是礼俗
  等级观念:西方并不注重等级观念
 
美国有一家公司,曾经派了一个由若干二三十岁的“神童”组成的代表团去日本公司谈生意,在这个代表团里还有一位女性成员。而代表团在日本却受到了冷遇,只好无功而返。之后美国的这家公司找到了研究日本文化的专家咨询这次谈判失败的原因,该专家告诉他们,一定要在代表团中安排一位有25年工作经验,职位至少要在副总经理级别的人才可以。于是美国方面采纳了专家的意见,再次组织了一个代表团前往日本。果然日本人见到重组的代表团之后态度大变。日本人之所以不愿意和年轻人谈判是其强烈的等级观念所致的。
 
日本人有强烈的等级意识。对于资历欠缺的年轻人,日本人是很少委以重任的,因为他们不但质疑年轻人的经验和能力,同时还要顾及等级观念的存在。如果年轻人想要成为经理,就必须按照先后次序一步一步努力,在历经数年的拼搏之后才会得到这一职位。因此在日本基本没有一步登天的美事。在日本人心目中年长者就代表强者。在一定的程度上,年龄的长幼和地位的高低都是相互联系的。日本十分尊老,所以父亲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权威,而长子在其他兄弟之中也是最权威的,因为他是法定的继承人。
 
由于等级观念的影响,日本人对出色的人才并不十分喜欢,因为他们希望等级内能够平等。很多日本艺术家面对这种情况苦不堪言,因为在日本,不论一个人做出了多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也没有人崇拜他,只会认为这是破坏社会和平的行为。等级秩序在日本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走路的时候,年长的人或是地位高的人一定是在前面,而入座的时候也是有等级排列的,职位高的、财产多的和年长的人,总是被安排在上席或是上座。因此在和日本人交际的时候,如果不重视等级制度,那就会引起日本人的厌恶。
 
由此可以看出东方文化等级观念强烈。无论是在组织里,还是在家庭里,忽略等级、地位就是非礼。尽管传统礼制中的等级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级观念至今仍对东方文化产生影响。在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
 
在西方国家,除了英国等少数国家有着世袭贵族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外,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倡导平等观念。特别在美国,崇尚人人平等,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boy can be
president?)在家庭中,美国人不讲等级,只要彼此尊重,父母与子女可直呼其名。他们的家庭观念往往比较淡薄,不愿为家庭做出太多牺牲。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